亚洲乱伦做爱激情小说,欧美乱操小视频,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,中文无码久久精品

首頁  ·   行業資訊  ·   詳情

浙商資產研究院《金融行業周報》(第335期)

發布時間: 2025年04月14日 17:00


摘要

關稅對抗引爆美債流動性危機,全球市場風險偏好拐點顯現
華僑城三年巨虧260億,央企也撐不起“文旅+地產”舊模式;
中國信達個貸處置回收率42.2%,為存量不良處置打開新窗口;
惠譽上調中國信達評級展望,政策性功能回歸意味濃厚

來源:浙商資產研究院

一、財經政策資訊

上周,中美雙方圍繞新一輪關稅問題頻頻博弈,美國方面一度提出高達60%的對等關稅設想,掀起市場對“貿易戰升級+滯脹來襲”的恐慌。伴隨政策不確定性飆升、美債遭遇非理性拋售,全球市場出現債匯雙殺,美債定價體系遭遇技術性與信用性雙重挑戰。

【評論】這場由關稅“黑天鵝”觸發的美債震蕩,不只是美國政策的“短期不確定性”,更折射出全球資本市場對”美國信用”的系統性重估。

一、美國國債正在失去“無風險資產”的光環
本輪市場動蕩的核心不在關稅本身,而在于美國政策制定預期的不穩定性空前加劇,美債開始融入國家信用折價;特朗普團隊傾向通過濫用關稅工具維穩就業與壓制通脹,反而將宏觀政策邏輯“政治化”;在強美元周期趨緩背景下,美債不再與美元形成正向聯動,打破了傳統避險定價模型。這標志著全球資金對美債的“錨定屬性”開始動搖,也令全球資產重新尋找“定價中樞”。

二、“債匯雙殺”背后的資本焦慮:美債不再是避風港
本輪事件中,美債收益率大幅上行,但美元指數反而走弱;亞太市場資金流出加劇,新興市場貨幣承壓;
美聯儲政策預期出現“分裂”,降息邏輯被關稅掣肘,通脹預期難下。這其實反映的是市場更擔心“美國財政可持續性”問題,而非短期利率路徑本身,這是對“大國信用邏輯”的深度懷疑。

三、中美關系迎來結構性“打談結合”模式
雖然短期沖突升級,但特朗普后續“策略軟化”說明中美談判存在空間。市場對這一變化也迅速反應:美股尾盤止跌反彈;市場利差收斂;避險資金短暫回流核心資產。這意味著未來中美關系更可能處于“結構性摩擦+周期性妥協”狀態。全球市場或將習慣“沖突—緩和—再博弈”的新常態。

二、房地產行業資訊

華僑城A近日披露2024年報,全年虧損高達86.62億元,連續三年虧損合計超260億元,成為央企體系內持續虧損的典型樣本。作為曾經“文旅+地產”融合發展的先行者,華僑城正面臨全面的戰略與財務重構壓力。

【評論】華僑城的持續巨虧,不僅是個體困境,更折射出央企房企在舊模式下的系統性“掉隊”。尤其在當前“保交樓、去杠桿、重流動性”的行業主基調下,這種“重資產+長周期+弱回款”的發展路線正被市場嚴厲懲罰。

一、文旅地產模式已從“王牌”變“硬傷”
曾幾何時,“文化+旅游+地產”的組合一度被視為產業協同的典范,華僑城也以此疊加文旅紅利、拿地便捷、營銷差異化。然而在當前環境下,這種模式卻遭遇三大困境:資產沉重、周期過長:文旅投入周期動輒5年以上,現金回籠慢,抵御市場波動能力極弱;人流變現難、游客單值低:疫情沖擊后,消費者偏好轉向“輕文旅”,大項目難以盈利;地產屬性“弱化”但未徹底“剝離”:文旅項目仍依賴土地開發收入輸血,未形成內生穩定的商業閉環。

二、央企房企不等于“天然安全墊”
華僑城是少有出現連續巨虧的央企上市平臺,說明“央企身份”不再構成財務護身符。國企考核機制變化、“去地產化”改革方向、投資問責加碼等因素疊加,令央企更需講效益與利潤,不能再靠“長期主義”做遮羞布。

三、文旅地產的“新解法”仍需重構
華僑城如果想走出困境,僅靠削減虧損項目難以為繼。行業需要的是輕資產運營轉型(如景區委托、IP輸出、物業聯營等);資產證券化退出機制建設(如REITs退出支持);跨業資本引入與賦能(如文旅+大健康、消費、直播、短劇產業聯動等)。

三、不良資產行業資訊

(一)中國信達通過打包處置銀花公寓51戶個人住房貸款,債權總額為2901.28萬元。經過公開招商和拍賣等綜合手段,最終實現債權回收率42.2%,遠高于不少銀行近期個位數的個貸轉讓回收率。

【評論】這起“42.2%回收率”的個貸處置案例,是當前不良資產行業一線破局的典型信號。它背后的意義遠不止“處置成功”這么簡單。

一、回收率飆升釋放重要信號
對比當前市場上普遍個位數的個貸回收(如螞蟻消金個貸資產包僅0.9折、江蘇銀行0.5折大甩賣),信達此案例回收率超四成,極具突破性。它意味著精準定價和市場化操作可以大幅提升回收效率;局部資產依舊具有優質變現能力,市場信心并未全盤喪失;不良處置“拼能力”的時代正在到來,AMC角色或從“兜底人”變成“運營人”。

二、多手段組合提高處置效率
此次項目處置不再局限于“一折甩賣”或“靜態掛牌”,而是綜合使用打包、招商、拍賣等方式提升處置靈活性與吸引力,充分激活二級市場參與,最終實現超底價成交。這說明政策放寬+資產多元化+手段組合,正是新周期資產管理的核心方法論。

三、存量個貸不良正成為主戰場
隨著居民負債質量整體承壓、銀行“斷臂求生”情緒濃烈,個貸類資產已成為2024–2025年不良資產市場主流產品線。而信達此次成功處置,也對其他AMC、銀行及二級市場投資人構成參考價值:對個貸資產進行精細分類、批量篩選,有望實現價值發現;二級投資市場可依據地域、物業、還款習慣等因素,制定更“聰明”的出價策略。

(二)4月10日,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將中國信達及其子公司信達香港的評級展望由“負面”調整為“穩定”。盡管中國信達近期與東方、長城、中證金融、中國農再一起,被財政部劃轉至中央匯金,但惠譽此次上調評級的原因,更多是出于對其政策性功能強化的判斷,而非單純股權歸屬的調整。

【評論】這次評級調整,釋放出一個清晰信號:中國信達及大型AMC,正在從市場化探索回歸到更接近“政策執行器”的角色,未來或將深度參與到國家層面不良資產紓困、債務結構優化、系統性風險防控等關鍵任務中。

一、評級背后,凸顯信達“戰略地位重估”
惠譽強調的不是財務指標,而是對其政府支持的高度確定性。這其實表明信達在未來宏觀經濟波動期扮演“穩定器”角色的預期增強;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金融體系“出清+托底”路徑逐漸形成信心;對大型AMC的信用風險認知從“類市場機構”回歸至“準財政平臺”。

二、評級展望好轉,有助于拓展融資渠道
評級穩定使信達未來在境內外債市的融資成本得到優化,尤其是在當前:海外美元債發行趨于謹慎;融資端市場化程度提高、信用溢價敏感度上升;AMC需參與地方債務重組、銀行不良回表項目增多的環境下。信達擁有更穩定評級后,可以更低成本獲取長期性、批量化低息資金,服務國家級債務結構重整任務,亦可能加快其REITs、ABS等創新產品的布局。

三、政策性職能強化背后,是行業“去通道化、再功能化”的新方向
信達未來的職能很可能包括:承接部分銀行系統性不良資產,維穩金融市場;深度參與地方政府債務紓困,如涉舊改、棚改債;與財政、央行共同參與金融風險化解專項平臺建設。這也意味著AMC行業未來的核心邏輯,或從“資產套利商”轉型為“風險經營人+經濟平衡者”。


熱門推薦